清明时节话哀伤

人间四月天,怀人最清明。清明时节人悲伤,凉风吹拂雨茫茫。清明节、逝者的祭日、生日等特殊节日,总是哀伤反应最容易反复出现的时期。人的一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丧亲之痛,失去亲人是人生的一种巨大丧失,并会引发哀伤。哀伤是人类的一种古老而深邃的痛苦情感,是对故去亲人不舍的情感表达。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745.png

正常的哀伤反应是指在丧失亲人之后的哀伤反应,这是大部分人在人生中都有类似的经历,但往往能够在半年之内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,正常的哀伤对生活并不会造成显著的影响。这种哀伤情绪会因为触及到逝者的相关信息而被激起,也会在参与日常生活中被逐渐淡忘。往往能够积极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去,会有愉悦的情绪体验,重新回归于情绪的稳态,正常的哀伤反应不需要积极的予以心理干预。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759.png

哀伤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之一,但有时候哀伤会变成一种病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延长哀伤障碍。2022年3月延长哀伤障碍(Prolonged Grief Disorder,PGD),作为一个新的诊断类别,最新收录在《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》(DSM-5-TR)中。延长哀伤障碍又称病理性哀伤是指丧失亲人之后持续的哀伤反应,往往超过六个月,难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缓解。患者难以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,关于逝者的想法挥之不去,情绪和行为偏离生活常态,最终导致个体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。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811.png

延长哀伤障碍好发于女性、老年人、文化程度低及家庭贫困者。此外,流产史、儿童期分离焦虑、童年虐待、父母离世、与逝者亲密的关系、对逝者过度的情感依赖、不安全的依恋关系、暴力性的致死事件、对亲人的去世缺乏心理准备、缺少有效的社会支持等会增加延长哀伤障碍的风险。这些人往往紧密围绕丧亲事件,表现为持续的、极度的痛苦体验。他们往往沉浸在对逝者的缅怀之中,不愿意接受亲人离世的事实,仍旧幻想着重新相聚。他们往往对逝者相关的事物过度敏感,有意识的避免接触与逝者相关的事物,对亲人的离世可能存在过分的自责。他们找不到生活中的自我定位,也不愿意接受生活中新的角色,难以再次相信他人。除了持续的、慢性的悲伤,他们还会有情感麻木、孤独的感受,对未来的生活不抱有希望,个人的社会功能受到明显的影响,生活质量严重受损,以上表现持续的时间往往超过半年,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轻。这些人自杀风险增高,也易出现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、肿瘤、免疫功能异常等疾病。

哈尔滨的杨某,在失去儿子后,她一度精神恍惚,住院治疗了一个多月。出院后,她和老伴卖掉了房子,原本在事业单位上班的老伴也办理了提前退休。每年冬天他们都去三亚,平时则四处漂泊,一个行李包、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药箱就是全部家当。时间的流逝并没有减轻丧子之痛,他们不愿意回到这个伤心地,因为熟悉的街区到处都是儿子的影子。但每年清明节,老两口都会返回哈尔滨,带着精心挑选的鲜花、糕点、水果来祭奠儿子,清明前夕,杨某看到殡仪馆设置了倾诉亭,便进入亭子跟儿子“聊聊天”……。杨某的这种表现就是延长哀伤障碍,那么患了延长哀伤障碍应该怎么来治疗?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823.png

延长哀伤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。药物治疗一般包括抗抑郁药物、抗焦虑药物等,可以帮助病人缓解情绪,但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。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、人际治疗、行为动机治疗等,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帮助病人逐渐适应悲伤,调节情绪,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。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834.png

自我疗愈。病人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悲伤障碍。例如,可以通过运动、艺术、阅读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,缓解情绪。病人也可以寻求社会支持,与亲友交流,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惑,获得帮助和理解。

家庭支持是非常重要的,家人可以给患者温暖和支持,让患者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,家人可以陪伴患者,和患者一起度过难关。

在治疗哀伤障碍过程中,专业辅导是必不可少的。专业辅导包括心理医生、社工等。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。每个人的情况不一同,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才能更好的治疗哀伤障碍。

延长哀伤障碍通过早期系统规范的整合治疗,可以恢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功能,回归正常的生活,必要的时候可早期寻求专科医疗机构就诊。

(四病区供稿)

微信截图_20230406093846.png

图片来源:网络侵删

上一篇 下一篇